目标:为国产飞机装上“中国心”
通常人们将张载的穷神知化理解成认识论的问题,而且被说成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。
张载所说的体物,就是这样一种体验,即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地融入万物之中,从而体会到万物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,就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。神化作用越出了认识范围,可说是超理性(理智)的,需要靠整个生命去体验、去理解、去实践。
但这种超越是自然界自身所具有的一个层面,自然界作为整体本来具有与无两个方面(无者无形之谓),有无合一就是完整的自然界。这里有没有神秘主义?是不是一种附魅之说? 相对于现代理性即所谓祛魅而言,张载的学说显然可归之于附魅,但张载并不认为自然界真有灵魂,他的目的性学说就是一种自然目的论,是在人的德性中体现出来的,并不是承认自然界本身有目的。正是体物之说表现了张载的强烈的生态意识。但是,天虽然无心,却能生物,这就是天德,故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[12],生生之谓易[13]。张载喜欢闻驴鸣,这同儒家所说的鸢飞鱼跃是同样的意思,不过更具有生活气息,这是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命体验,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人应当明白,己亦是一物[2],人与万物之不齐,不在于人能够主宰自然界,能够为自然界立法,而是能够实现天德,完成天地之性,即实现自然界的价值,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神圣使命。因此,它与人的生命存在不可分,与世界的存在不可分,不仅如此,天道之诚须待人之明而得以实现。我们也是在这样的全球性问题背景下进行反思的。
1、重新理解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它是生命的价值之源而不是被控制、掠夺的对象。[3] 这个志,就是人人所具有的自由意志,这种自由意志体现了人的尊严,是不能被夺走的。人文一词本来出自儒家经典《周易·贲卦·彖传》,其中有文明以止,人文也,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的说法。
[1] 道是靠人来弘扬的,而不是用道来弘扬人的,弘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创造活动。这其中,既有人文传统,又有理性传统。
人类的人文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、情感态度和情感评价决定的。二是爱人(忠恕之道),其实现的方法是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。儒家肯定,人是自然界中最尊贵的,人者万物之灵,天地之性人为贵。正因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出于内在的德性,因此,人是有价值、有尊严的,并在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建立起普遍的平等的价值关系。
一是以人本反对神本,神的地位被彻底动摇了,人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,只有人才是自身价值的创造者,也是自身命运的承担者。也就是说,人以其天赋德性积极参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,实现人与社会、自然的生命和谐。人类不能企图通过知性的方法穷尽对自然界的认识,更不可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。这种生命和谐的学说是儒家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。
因此,人在自然界不仅占有特殊的地位,而且负有特殊的使命,即不仅以其人文创造化成天下,使社会成为文明的社会,而且要赞天地之化育,使自然界的生命秩序得以完成。这是儒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。
更重要的是,天地之德是由人来实现的,人是天地之德的实现原则,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讲这层道理的。情感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,是德性的最初表现。
后期儒家将这种敬畏之心转向内心修养,以敬的功夫完成人自身的德性,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,因而又有人文主义的因素。照《易传》所说,人文是同天文(可泛指天道)联系起来说的,就是说,不能离开自然界的天道而谈论人文精神。如果从人的生命体验与终极关切的角度而言,可说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,它既是人的情感需要,又是一种价值创造,虽然这种创造并不是独断的、寡头的。实现天人合一境界之人虽然有死生,却可以超死生。但这还不是仁的全部,仁必须继续扩充。这个人文正是今日所谓人文主义的文献来源。
所谓人学,就是探究人之所以为人者究竟何在以及人如何成为人的学说。如果从生命归依与终极实在的角度而言,可说是一种自然宗教,因为任何宗教都要指向终极性的实在,而追求终极实在是人的本性。
这就是对人究竟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这个问题的回答。从最终的意义上说,儒家的人文生态学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,其主要表现是对天即自然界有一种敬畏之情。
人类应当以感激之情报答自然界的生养化育之恩,以敬畏之心时时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。这说明人是顶天立地的。
在儒学中,仁有不同层面的含义。总之,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,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。但是,今人所谓人文主义,又是吸收和参照西方人文主义之后提出来的。但亲亲之爱只是仁的出发点、发端处(王阳明语),决不是仁的全部,甚至不是仁的本质。
由此可见,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生态哲学,即在人文关怀中实现人与自身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,其中包含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的丰富内容。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。
但是,儒学所提倡的是以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为特征的德性主体,不是提倡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价值主体。儒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,儒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(主流派)。
人的情感融入自然,没有物我、内外的界限,才能体验到自然之美,从而也能提高人的情趣和情操。人是德性主体,因而也是创造性的主体。
因此,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不是相互对立的。在西方,有人为自然立法、人为自己立法的传统。这种宗教情感出于人的生命体验,同时也是终极性的价值诉求。但是,这种宗教精神又可以从两方面说。
就伦理的维度而言,它表现为道德情感。仁的根本内容不是别的,就是爱,就是生命关怀。
这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又一特点。这种责任和义务,不是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,而是出于生命情感的需要,出于目的本身。
孔子说: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人类如果仅仅以满足物质欲望为目的,以享受感官刺激为乐趣,那么,其结果只能是无止境地掠夺、破坏自然,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